首页 教育资讯 学习知识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句子大全
 首页   >    学习知识   >    诗文赏析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原文与赏析

2023-11-01

苏轼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可以说是苏轼写的杭州西湖诗中最早的一首。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外放任杭州通判。这首诗的写作具体时间,从题目标明“腊日”二字,可以推算出来。按宋代腊日是第三个戌日计算,苏轼是十二月二十一日到杭州的,那么熙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便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全诗以绘景状物开始,继写道人,最后以抒感发幽绾合。

起笔四句绘景。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先从西湖写起: “天欲雪,云满湖”,水平如镜的西湖,被满天浓云笼罩,别有一番异彩。“楼台明灭山有无”,在阴云笼罩下飘荡不定的雾,使远近的山峰、楼台,时明时暗,若隐若现,体现出一种清幽淡远、恍惚迷离、似有若无的空明之美。“明灭”、“有无”,这两个由反义词组成的词组,不只是反映当时层云迷雾的实态,也颇能启人遐思。

接下去,“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是两句对偶的近接之景。这两句简洁有致地勾勒出孤山那种幽谧静寂而又不失生机的环境。

诗人近观远眺、俯仰观照之间,饱览了孤山冬景,游兴盎然。古代腊日有家人团聚或祭祖的习俗,而诗人却“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这就可看出孤山风景之魅人了。“道人”指惠勤、惠思。这是苏轼南下途经颍州时,欧阳修给苏轼推荐的两位善诗的高僧。苏轼外放杭州任通判,心情郁闷,说“名寻道人实自娱”,这“自娱”二字,说明他要借孤山之景来排遣胸中郁结不平之气;同时,也说明他想通过寻道求佛,追求一种超脱凡俗的清静。苏轼在杭州的方外之交,就是从惠勤、惠思开始的。诗用简笔点明二僧的住处: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并用对比法赞美他们的品格: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既有对比,又十分协调,是苏轼的得意之笔。他在《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就提到过这两句诗: “余出y钱塘,过汝阴见公,屡嘱余致谢勤。到官腊日见勤于孤山下,则余诗所谓‘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者也。”孤山,作为西湖一大胜景,一峰独立于湖中,因称为“绝”。接着说,“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写惠勤、惠思二僧隐逸于“孤绝”之山,潜修佛道,虽然过的是竹屋纸窗、衣褐坐禅的清苦生活,却于清幽而“孤绝”的环境之中,悟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道理。他们自有内在的乐趣,不愧为“有道”之人。正因为他们“有道”,所以无功名利禄之欲,不致累身于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而有萧疏淡泊的逸趣,透露出苏轼对佛道的企羡之情。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游山访僧,乐不思归,随行的仆人却担心天寒将雪,路途遥远,不能返城。未及黄昏时分,便整顿车驾催促诗人回归。诗人踏上归途,还不住地回望孤山,其依依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云林相合,野鹘绕塔,这宛然是一幅孤山冬云暮色图。这是诗人静心观照景物、注目神游之后的结果。从表现方法来说,这里既有整体的勾勒,又有对局部的摹写;既有空间的远眺,又有定点的透视;既从大处落墨,又从小处着笔,点面结合,几臻完善、谐和之境。这二句与起首几句都是绘景状物,以清景始,以晚景结,构思之缜密,可见一斑。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苏轼自觉此行淡而有致,不乏欢兴。用“欢有余”三字,说明诗人此番孤山之游,不仅寻访了僧友,更有价值的是,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达到了旷达的境界。“欢有余”又和前面的“实自娱”相互照应。“梦蘧蘧”,据《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诗人到家后恍恍忽忽地好象还在孤山。

最后,“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二句,既是全诗的一个结尾,也表达了苏轼对这次欢游作一次愉快的追忆的心情。诗人游山归来,难以抑制地想把观照所得记下来,怕它稍纵即逝,故火急挥毫,一气呵成。

这首诗先写的云满西湖,是俯瞰之景;继写的雾霭楼台,是远眺之景;再写水清林深,是近接之景。入寺前,但见山路盘纡;晤僧后,则有拥褐坐睡。起驾回城还望孤山,但见云林相合,野鹘绕塔。正如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卷一中所说,清景种种,皆可一一入画。

这首诗除“暖”、“合”两字不合韵外,整篇都用平声韵,一气贯注,“音节之妙,动合天然。”(纪昀)而韵位和对句的或疏或密,又和全诗的情调相谐和,显得和婉欢快,声韵别致。

也许,这次访僧纪游给苏轼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第二年冬天,他视察湖州,一想到去冬腊日会晤惠勤时,便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杭州,如约再访惠勤了。其《赠孙莘老七绝》(其七)是这样写的:

去冬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 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于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焉入画。“野鹘”句于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又以“欢有余”应前“实自娱”,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于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于冰瓯雪碗。(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七)
相关标签: 苏轼 原文 赏析
<<上一篇 2023-10-31 21:55
下一篇>> 2023-11-01 07:02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文章推荐
  • 《贺新郎叶梦得》原文与赏析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署。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

    诗文赏析
    2023-10-16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诗文赏析
    2024-01-14
  • 《新居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

    诗文赏析
    2023-10-11
  • 《清平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与上……

    诗文赏析
    2023-10-16
  • 墨子(战国)

    作者简介《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阐述墨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总集,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

    诗文赏析
    2023-10-01
  • 虞羲《见江边竹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虞羲见江边竹诗挺此坚贞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晓露,葱`集羁雌。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但恨非O谷,伶伦未见知。作者简介 虞羲(xī),字子阳,会……

    诗文赏析
    2023-11-30
  •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古典诗词中,“送别”是常见的题材。芙蓉楼在唐润州(今江苏镇江)城西北,筑……

    诗文赏析
    2023-10-10
  • 墨池记

    【题 解】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84)。当时作者30岁,还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这时他正在临川讲学、游赏、凭吊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遗迹。临川郡的州学教……

    诗文赏析
    2023-12-24
  • 《落齿韩愈》原文与赏析

    韩愈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 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每一将落时,懔懔恒……

    诗文赏析
    2023-09-30
  • 《曲游春周密》原文与赏析

    周密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极击节余“闲却半湖春……

    诗文赏析
    2023-10-26
  • 李贺(唐)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家居宜谷(在宜阳境内)。他年少时即有诗名,18岁到洛阳,深受韩愈推崇,成为韩愈诗派中最有创造性的年轻诗人。因避父晋肃讳,……

    诗文赏析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