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学习知识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句子大全
 首页   >    学习知识   >    诗文赏析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2023-10-21

清平调(三首)李白【原文】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若非群玉[2]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3]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
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白

【原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

若非群玉[2]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3]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4],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5]春风无限恨,沉香亭[5]北倚阑干。

【注释】

[1]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2]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3]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

[4]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指杨贵妃。

[5]解释:消除。

[6]沉香亭:亭子名称。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赏析】

《清平调》是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载(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贵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体,“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贵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勾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

相关标签: 原文 注释 译文 赏析
<<上一篇 2023-10-21 20:29
下一篇>> 2023-10-21 20:39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