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学习知识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句子大全
 首页   >    学习知识   >    诗文赏析

《秋兴八首(选二)杜甫》原文与赏析

2023-09-30

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千家山郭……

《秋兴八首(选二)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的作品。这八首诗感情充沛而深挚,结构严密而完整,词采高华而丰丽,声韵宏畅而铿锵,气象雄浑而沉郁,是杜甫晚年精心创作的组诗之一,是曾被人评为“真足虎视词坛、独步当世”(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七引郝敬语)的杰作。

一般认为,杜甫入蜀后生活比较安定,其实,这是相对于他前期生活的颠沛流离而言,实际上安史变乱也波及蜀地,杜甫的生活仍是困顿艰难的。再加上他的知交故友和政治上的靠山如王维、李白、高适、苏源明、郑虔、房g、严武等,到这时也都相继去世,零落殆尽。而诗人的身体又极差,肺病、疟疾、风湿、糖尿等病交相攻逼,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秋兴》之“兴”,就是“感兴”、“遣兴”的意思。这组诗, 因“秋”而“感兴”,借“秋”而“遣兴”,以抒发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民灾难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京都故国的怀恋,对知交故友的哀痛,对自身羁旅的怅惘,对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怨愤等等,所有这些复杂的感情,都融铸在这组不朽的诗歌中。秋景是遣兴的出发点,是手段;遣兴是秋景的归宿,是目的。所以全诗将重点落在“兴”字上。

这里选组诗的第二、第三首分析鉴赏,以见一斑。

第二首通过夔州的晚景写诗人想望长安和功名无望的怨愤心情,上一首的结句是“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首起句即以“夔府孤城落日斜”紧扣之,由此可见这组诗上下首之间的过渡之自然,接榫之严密。以“高”与“孤”来修饰“城”字,显示夔州是一座地势高迥而荒僻的山城,并以此来烘托强调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心情。在落日斜晖之中,诗人站在高迥荒僻的山城上久久地伫望,心神已飞向长安,所以下句说“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字下得好,说明诗人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可见诗人对故国怀念之深。颔联进一步具体刻划诗人想望“故国”的凄切心情。上句靠船下篙,随手拈来《水经注・江水注》所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意思是说,我如今身历其境,确实体会到渔人所唱歌谣中听猿下泪的况味。(此句照意义排列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因为声律的关系而将词序颠倒了)下句运用张骞奉使西域乘槎上天河的民间传说,表明自己虽参加过严武节度使幕府。现在严武已死,并未能随他入朝,徒然成了虚愿。典故也是一种比喻,用得好,能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表达感情。这一联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颈联上句转入想象,想起自己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本应在京城供职,参与国事,可是如今却长期客居异地,伏枕卧病,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下句又回到现实中来,这时只听得山楼矮墙的外边,隐隐地传来胡笳的悲鸣声,更增添了内心的无限忧郁。接着,以“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一联景语结尾,内蕴极富,意味无穷。诗人在落日的斜晖中怅望京华,连月出都没有觉得,不知呆呆地站在那儿多久了。这是一层意思。月光已从石上的藤萝移到洲前的芦花上,暗示时间由初更而入深夜。这是第二层意思。“请看”、“已映”,诗人突然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发现夜已很深了,感到无限惊讶。这是第三层意思。一天又将过去,而自己仍然浪迹江湖,羁旅孤城,何日得见京华?这是第四层意思。浦起龙说:“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读杜心解》卷四之二)。

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以下两联,转入感怀抒情。颈联用两位古人的事迹与自己相比,进一步抒写如此烦恼的原因。汉元帝时的匡衡,屡次上疏论议朝政,后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而诗人在任左拾遗时也曾上疏论救房g,结果却触怒皇帝,差一点被定罪判刑,所以说“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历事汉宣帝、成帝,曾上疏言事,不见重用,但还能与儿子刘歆一起在秘府校书,传授经学;而诗人也曾向唐玄宗上三大礼赋,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结果不过当了个小小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未能供职翰林,所以说“刘向传经心事违”。此联上句讲功名无望,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下句述心愿落空,学术事业一事无成。“匡衡抗疏”、“刘向传经”是隶事用典;“功名薄”、“心事违”是自抒胸臆。典故直接接上抒怀,文字简练,语气峻急,感情更加充沛。此时诗人的心神实际上已飞向长安。尾联又从另一角度来抒怀。诗人虽因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学术事业上的一事无成而烦恼,但决不羡慕那种庸俗的荣华富贵。同学少年,大多身居高位,显赫皇都,轻裘肥马,意气扬扬。然而诗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一个“自”字,对那些“贪一时之光荣,而忘社稷之长计”(王嗣]语)的误国误民的同学少年,充满了讽刺嘲笑的意味,言外之意是说:你自轻裘肥马、意气扬扬去吧,与我何涉!

相关标签: 杜甫 原文 赏析
<<上一篇 2023-09-30 13:14
下一篇>> 2023-09-30 13:25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