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学习知识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句子大全
 首页   >    学习知识   >    诗文

具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2023-09-16

关于具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赏析含答案合集(通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具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赏析含答案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要有修辞手法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

1.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要有修辞手法

具有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手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 疑是银河落九天.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古诗鉴赏中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求答案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

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方法点拨: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

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古诗鉴赏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互文 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 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用典抒情, 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 渲染, 渲染,烘托 行文结构: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行文结构: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以 景结情,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景结情,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画龙 点睛,过渡,铺垫, 点睛,过渡,铺垫,伏笔 语言特色:清新淡雅,质朴,绮丽, 语言特色:清新淡雅,质朴,绮丽, 隽永,简练,含蓄蕴藉,浅近明快, 隽永,简练,含蓄蕴藉,浅近明快, 晦涩 刻画人物特点:粗笔勾勒,白描, 刻画人物特点:粗笔勾勒,白描,浓 墨重彩,体物入微 墨重彩, 写了怎样的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体现的画面 写了怎样的景:以上+评价点评 怎样写景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怎样由景及情:什么景+写景手法+景怎样+怎样的情 形象:相关语句+概括形象特征+结合主旨指出作用效果 炼字:看法+该字在诗句中含义+该字描述景象+营造出的意境或表达情感 诗眼:表达主旨上起的作用+诗围绕字写的内容+在结构上的作用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体现特色+情感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选用的原因+情感 诗句意义:诗句表面意思+深层含义描写作用 答。

3.用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以下诗句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了比喻。陶渊明把官场比喻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的连用,更形象的强化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居之意。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用了比喻和夸张。以银盘喻水,以青螺喻山,(把洞庭湖和山夸小了)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山绿水白的特点, 更让人有种山在水中,水在山下,山水浑然一体感觉。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了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4.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36法

1、直抒胸臆

2、融情于景

3、托物言志

4、托物起兴

5、巧用衬托

6、联想巧妙

7、细节逼真

8、欲扬先抑

9、欲抑先扬

10、以动写静

11、以静写动

12、以虚写实

13、以实写虚

14、虚实相间

15、乐景写哀

16、巧用问答

17、巧用比喻

18、巧用讽喻

19、巧用借代

20、巧用双关

21、巧用夸张

22、巧用拟人

23、巧用对比

24、巧用白描

25、巧用典故

26、巧用象征

27、巧用反复

28、巧用互文

29、巧用曲笔

30、言有尽而义无穷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

33、卒章显志

34、首尾呼应。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平中见奇

5.语文:修辞手法(诗歌鉴赏)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不可,“惊”字有意外之感,惊喜,形容春天来得突然,春光出现得突然。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对比。

理由如下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6.古诗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古诗词鉴赏题答法,(修辞种类,运用手法等)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八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含比喻修辞手法的宋词名句

1.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译文】

(杏花)像剪裁好的洁白丝绸,叠成轻盈的几层,又将胭脂淡淡地均匀涂抹。

【赏析】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书画家,对工笔花鸟画别有会心。所以他的这个比喻是细写杏花,把杏花的质地、形状、颜色全描绘出来。带有时间流程的一段刻画,紧扣杏花的特征,虽巧而不伤自然本色。

2.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译文】

年年的今天夜里,月光像洁白的绸绢,可是亲人总是远在千里之外。

赏析】

月光如练,妙在抓住了本体、喻体的两个相似点:洁白的色形和柔和的质地。

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译文】

天不会老,真情难于灭绝,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

【赏析】

何谓结?执着不移之念之喻体也。用“双丝网”引出“结”,“丝”与“思”谐音双关,手段甚巧。在爱情这个“思”念之网里,男女双方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系在一起,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4.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晏殊《渔家傲》)

译文】

一张张撑开的莲叶像是一把把绿伞,莲房像是一个个垂下来的金盏。

【赏析】

伞是绿伞,盏是金盏,同样注意到了形状之外的颜色上的相似。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

陡峭的石壁崩耸云天,受惊的波涛拍打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一样的浪花。

【赏析】

浪花如雪,不过形状、颜色上的相似,用一个动词“卷”加一个量词“堆”,便强化了形状上的气势和动感。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译文】

温柔的情意像流水,美好的会面像是做梦,分别之际怎能忍心去看那鹊桥和归路。

【赏析】

苏轼的诗句“事如春梦了如痕”,像是给语言学家出了个难题。一般的比喻总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比拟抽象、虚在的事物、情绪情感。可苏轼偏倒了个个。苏门弟子秦观此处的两个比喻,一属“常式”,以流水之绵绵不绝喻情意绵长;一属“变式”,以梦的短暂美好喻指会面。

7.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译文】

自由自在的飞花轻盈得像梦一样,无边无际的雨纤细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赏析】

这是宋词里最为别致的两个比喻。前一个比喻曾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用”过,“……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先生不过是“顺手牵羊”,可难为了不少教语文的老师。“笼着轻纱的梦”喻指塘里的荷花荷叶在朦胧月光下呈现的轻盈姿态。梦是来去无痕的,“飞花轻似梦”关键在“自在”。秦观的后一个比喻,不说“愁如雨”,而说“雨如愁”,新巧之外,抓住的正是细雨与愁绵长萧瑟的共同特征。所以,周邦彦干脆在《琐窗寒》一词里造了个新词语:“愁雨”。

8.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译文】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烟雾一样的草,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赏析】

这个比喻中,本体只有一个,即“闲愁”,喻体倒有三个,分别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显示出“闲愁”的浓重、顽固和绵长。

9.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例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特点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上一篇 2023-09-16 08:40
下一篇>> 2023-09-16 08:54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