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学习知识 实习报告 调研报告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句子大全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文档下载

  • 文档类别:学习知识
  • 文档评分:
  • 下载格式:Docx
  • 语言:简体中文
  • 文档大小: 9KB
  • 更新:2019-06-22
  • 下载方式:右边直接下载为docx格式,也可以点直接阅读来阅读此文。

内容介绍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可以得出原因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的,其思想得到慈禧太后的认可支持.(2)本小问的看法,依据材料“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可以得出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依据材料“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可以得出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依据材料“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可以得出张之洞对西学的西方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故答案为:(1)在革命党人的眼中,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的,其思想得到慈禧太后的认可支持.(2)材料认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张之洞对西学的西方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 查看全文

相关文档下载

更多

学习知识

更多

本类排行

更多